贵州湄潭茶叶为何是中国茶叶中的情怀?:一代人类精英因战乱,为国家、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为人类的科教事业,相遇在相对宁静的湄潭,不仅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作出了特殊的重大贡献,也留下了许多炙人口的故事和经典的诗篇,展露他们在特殊时期非同寻常的人文情怀,同时,也让潭茶叶与大师们结下了特殊缘分。虽然,由现代杰出茶人们和湄潭潭人民培育的湄潭茶叶能络滋养一大批顶级学者的身心,是中国茶叶的大幸,更是湄潭翠芽茶叶无尚的荣光!
中央实验茶场(茶情》(1941年4月14日)载:“浙大教授罗宗洛参观制茶时对干龙井垂涎三尺,结果由刘涂芝场长奉送数两喜笑颜开。战前,浙大教授们就爱饮家乡的龙井茶,殊不知国难学校西迁到宁静偏僻的湄潭小城,竟能品味到香醇耐泡的湄潭龙井’,怎不垂涎?”
《茶情》(1941年4月19日)载:“制茶忙,招待忙。自开始制茶以来、各界人士如浙大竺可桢、蔡邦华、李四光、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吴有训、吴耕民等教授来场参观者极众。他们对仿制的龙并茶,清香味美,备加赏识,谈笑风生,表扬赞颂。刘场长引领至各部参观,参观毕则以享以‘龙井’或玉露”,即得一瞥制茶情形,又得名茶润喉,无怪乎参观者之众矣!……浙大物种作物学班,昨日由孙逢吉教授带领学生十余人来场实习制茶。”“…加工制作在破旧狭小的万寿宫里进行,每到加工季节派热闹景象,因千百年来湄潭茶农从未制作过可供出口的优质红茶(遵义红、黔门红)、绿茶(湄潭翠芽、湄潭茶叶、湄潭毛峰、湄潭毛尖),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当地官员和浙大师生也常来光顾。”
中央实验茶场《茶情》(1941年4月22日)载:“浙大杨教授守珍曾为本场分析茶叶之化学成分,今年又向本场索取新制茶叶数种代为分析,杨教授前任中农所技士,现任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系主任。浙大生物系助教姚女士对制茶极感兴趣,时常到场实习,昨天下午又来学制玉露茶。”
《茶情)(1941年4月26日)载:“为明了湄潭茶树之病害,特请浙大陈鸿迹、杨新美两位先生于4月15日至25日,来场调查茶青之病害,受病率达10.77%。”除博士鸿造、副教授杨新美外,讲师葛起新及学生林世成、张书德也参加了茶青病害调查。
与此同时,中央实验茶场还聘请浙江大学教授陈鸿逵博士、梁庆椿博士、副教授杨新美、讲师葛起新、助教姚瑷女士为中央实验茶场的科学顾问和质量监督员。刘淦芝、苏步青等教授还在课余、工余成立了“湄江吟社”,创产200多首具有特殊历史背景和人文情怀的诗词,其中包括数十首堪称经典的茶诗,为中国茶文化发展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历史,总是在波浪中前行;文化,总是在传承中创新。如今的谓潭,带着中实验茶场的基因,受浙大西迁文化的影响,已在相对落后的贵州将茶业发展到了极致,成为费州茶业第一县,并且将茶文化发扬光大,不断地给世人以惊喜。至此湄潭茶叶为何是中国茶叶中的情怀,相信大家看了这篇文章,有了深深的感受吧!
本文作者:郭秀锋 来源叶心茶业 (如需转载请注明此处)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