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雕琢时光 > 茶文化

看一片茶叶背后的乡村振兴

来源:雕琢时光    发布时间:2023-10-30    浏览次数:405

  连绵起伏的茶海,绿意盎然;茶田、茶企、茶市无不热火朝天;茶香氤氲,茶客在茶味间流连……

  以茶兴业、以茶富民,一片茶叶,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一片茶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内涵,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的桥梁纽带。这两天春茶大量上市,“且将新火试新茶”,一个个围绕“茶”字展开的乡村振兴故事,正在江苏大地上轮番上演。

  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有基础

  “2021年,江苏全省茶叶种植面积超50万亩,分布于太湖流域,如苏州洞庭东西山一带、无锡宜兴、常州溧阳、金坛,以及南京江宁、溧水、高淳,镇江句容、茅山等地”,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省茶叶协会秘书长唐锁海介绍,“预计今年全省茶叶总产量在1.2万吨~1.5万吨左右,仅名优茶产值达26亿元。”

  源于茶叶,江苏的茶农、茶企都在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除了常规的种植、加工、销售茶叶,还衍生出茶苗商、茶机商、茶旅、茶室、茶宿、茶书院等各类小行业,分工日趋细化、专业化,小茶叶已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金叶子”。

  (中山陵茶厂的采茶姑娘)

  正是一年采茶忙。在南京中山陵茶厂,100多位采茶姑娘们正在忙碌着。她们两只手在茶树上作业,犹如蜻蜓点水,将茶叶嫩芽轻轻提着摘下,放进腰间挎着的篓子里。不大会儿,篓子里就堆满了层层鲜嫩的芽叶。“年前大约一周的极寒天气,对茶树的生长有所影响。所以,今年茶叶的产量预计略有减产,价格基本与往年持平”,中山陵茶厂厂长李峰告诉记者,近年来茶厂将研发重点转向了旅游消费市场,开发的3大系列文创产品受到许多年轻消费者的喜爱,一经推出销售就达80万,还将陆续开展与茶文化有关的研学体验、特色旅游等活动。

  这几年,面对消费升级,传统茶企也在尝试技术、模式、业态等创新,位于金坛区薛埠镇的江苏鑫品茶业有限公司拥有国家级抹茶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作为公司负责人,尹福生带领村民们走上“小茶叶”到“大茶业”的转型之路。“很多人认为抹茶来自日本,其实我们的抹茶早已走出江苏,畅销世界各地,成为各大食品知名企业抹茶原料主要供应商,年销售量超100吨。”此外,尹福生启动“茅山茶海”项目,游客可以参观茶园、加工厂,亲身体验采茶制茶、茶艺培训,进行茶文化互动。通过项目的推进,既能增加农民收入,也是金坛对外宣传亮点的一张名片。

  创新不止 乡村振兴有活力

  在镇江市丹徒区上党镇墅山村,与采茶工一起忙碌的,还有太阳能杀虫灯、肥水一体化喷洒机、农残快速监测仪等现代农业设备。随着数字化改革深入乡村,今年,茶园里又多了不少新鲜事,从茶叶种植、收购、销售,都能看到数字化的身影。

  “茶叶春天最怕霜冻,夏秋最怕虫害,现在我们村里的茶农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墅山村壹零捌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虞德飞向记者介绍了不少茶园“神器”。“前两天就收到了气象台的短信,提醒我们温度降低,要提前做好防冻措施”,虞德飞介绍,“对倒春寒、霜冻等采摘期高影响、灾害性天气有了应对方式。新型的自动化防霜机能通过感应探头监测到温度湿度,一旦达到监测数值就会自动吹风,避免下霜将茶叶打掉”。

  虞德飞还向记者展示了一盏半人高的绿色“路灯”。他笑着介绍,“这其实是太阳能杀虫灯,晚上7点到11点会自动开启,以特定光谱捕杀害虫,还能保护益虫。”除了太阳能杀虫灯,数字化黏虫板也投入使用,在以前茶树被虫子咬得只剩“火柴梗”,让茶农们心疼不已,如今茶叶的长势让茶农们更有信心。“合作社带动茶农850多户,茶叶生产面积1200多亩,预计每亩新品种能增收2000元。在墅山村春茶新品的包装上记者看到了产品追溯码,防伪二维码,这样的数字化管理可以让茶农、茶企、消费者更加放心。

  (墅山村的“神器”)

  在丹徒,茶产业长期被列为农业重点扶持产业,2013年规划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省级茶产业园区——江苏省丹徒现代农业产业园”。2016年,丹徒茶产业成功创成国家茶叶综合标准化示范区。自此,丹徒区围绕茶叶生产、管理以及包装、销售等关键环节,建立了一套示范区茶叶标准体系。

  镇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推广研究员李传德介绍,农业农村部门通过推广无性早芽良种、生态化栽培管理技术、茶园自动防霜机械、连续化加工工艺,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提质增效。上党镇境内茶叶种植面积达7500亩,年产值3000万元,带动周围农户就业3500多户,农户人均增收1800元左右,茶叶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文化碰撞 乡村振兴有灵魂

  好土好水出好茶,一芽一叶吐芳华。江苏产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古代贡茶发源地之一。洞庭山碧螺春、南京雨花茶、阳羡雪芽、阳羡雪芽、无锡毫茶、金山翠芽、金坛雀舌、茅山长青、溧阳白茶等名茶更是数不胜数。在唐锁海看来,“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在江苏有“天下第一泉”的镇江中泠泉,“天下第二泉”的无锡惠山泉,“天下第三泉”又被称为“陆羽井”“陆羽泉”的苏州虎丘石泉水,更有名扬中外的宜兴紫砂壶。唐锁海说,“在江苏名茶之中,苏州洞庭山碧螺春为名茶中的珍品,唐末宋初就被列为贡品,有着千年历史,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著称,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这两天一到晚上,苏州东山镇御封茶厂的炒茶间一派忙碌,白天采摘的洞庭山碧螺春毛茶经过挑茶工的挑选,正等待着蜕变成洞庭山碧螺春茶。与茶叶已经打了43年交道的中国制茶大师、苏州市东山御封茶厂董事长严介龙正通过网络做制茶的直播。茶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近年来不断走出国门得到世界认可,在严介龙看来,中国茶艺的传承需引起更多关注,“以碧螺春为例,它的名气很大,通过直播,我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茶文化,不能让我们的瑰宝文化被忽视、被遗忘,炒制工艺、冲泡方法、茶道等更是包含在茶文化之中。”

  从16岁制茶至今,严介龙练就甚至不断发扬碧螺春茶太极古法的全手工炒制工艺。滚烫的茶锅,精选的茶叶,严介龙的双手在热浪中穿梭,热揉成形、搓团显豪、文火干燥......最终,外形如钢,蜷曲成螺,满身披毫的碧螺春呈现完美姿态。除了炒茶,冲泡技艺也很关键,严介龙还曾自费制作了第一部关于碧螺春的微电影,冀助宣传碧螺春知识,他说,“碧螺春这种‘冷泡’方法是所有绿茶中唯一的,我希望以后有机会通过多种形式来传播茶文化、茶知识,不仅让茶走出国门,还要让茶的冲泡知识被世界所知,让更多喜茶爱茶的人真正品尝到茶的美味。”

  多年来,严介龙致力于茶文化传播,而在传承方面,他也没有放慢脚步。“有些人觉得太辛苦不愿意炒茶,但也是有很多80、90后主动前来学习,我也感到很欣慰。”严介龙如今带过的徒弟已有约80人,其中,不少人还在全国炒茶比赛中获得了优秀称号,“随着茶文化传播得越广,很多大学生都会主动来拜师学艺,我真的很高兴,希望我们的茶文化也越来越‘年轻’,得到更多年轻人喜爱。”

  茶叶,带给乡村的不仅仅是产业的振兴、科技的创新、文化的碰撞,还在其绿色生态发展进程中,真正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可以说“这张绿叶”的健康发展,使更多的乡村既有“绿水青山”的颜值,又有“金山银山”的内涵。

  记者 芦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其他知识